江苏鑫瑞德智慧产业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
4000255556
售后服务:
025-66675966
中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20年,全国将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这是一个喜忧参半的进程。城镇化推进避无可避,鉴于此,应当为未来的城市发展当探索出一条兼顾土地、人口、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智慧城市”当仁不让,借用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务实建设新型城镇,让城市彰显“智慧”。这是当前政府着力引导的一项“可为之策”。
智慧城市已经逐步成为信息社会,城市发展的新型战略模式,推动城市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跨越式提升。据统计,截至2012年9月,我国47个副省级城市以及省会城市以上的地区,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都分别提出“智慧”或“智能城市”发展战略就有28家,占了一大半,占比例近60%,超过36个地市级以上城市和100多个县级市也已悄然启动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
将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合到城镇化的具体过程中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紧迫的课题之一。面对未来城镇化带来的挑战、机遇和需求,智慧城市无疑成为一个最佳选项。住建部也充分认识到“智慧城市”模式的可取之处。记者于1月29日举办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会议获悉,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90个城市进入住建部试点。
一时之间,“智慧城市”再一次成为市场讨论的焦点,也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指引了方向。回顾近几年全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总体呈现积极建设的风貌。
基于城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逐渐意识到提升信息化水平对于推动城市管理水平提升,进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记者从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统计信息获悉,现在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通过媒体各方面的调研,2012年底全国开建智慧城市的城市数超过400个,估计前期网络和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
经过几年的城市信息化推进,按照建设程度已经有类可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黄子河院长在一次与记者交流时将我国的城市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信息化建设形成基本雏形的城市,具备较为完备的城市信息化体系,在城市政务、社会管理等各个层面都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代表城市有杭州、广州、深圳、宁波、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
第二类是进入部署的城市,这类城市进行了城市信息化整体规划和部分部署,城市部分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并初步发挥协同效应。代表城市是长沙、芜湖、无锡等二线城市。
第三类便是尚未部署的城市,城市信息化水平较低,政府管理和服务基本无成熟的信息系统支撑,或已有的信息系统基本无集成。这一类代表城市是我国西部的大部分城市。
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要以“典型”说话。上海作为智慧城市建设起步较早的一座城市,他的发展历程具备典型意义。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刘健副主任认为:“坚持政府引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是我们在智慧城市始终坚持的原则”。记者对刘主任的话深为认同。据悉,上海市专门举办了智慧城市宣传周,和电视台联系,拍了“智慧城市不再遥远”的片子,分了五集播放。同时上海正在打造智慧城市培训,建立了智慧城市体验中心,依托很多企业建立智慧城市体验中心进行体验,同时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意见。
上海这一座东方明珠对城市“智慧前景”作出了畅想,并积极展开规划建设。上海只是大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一个缩影。现在智慧城市除了有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领跑者,还有像天津、武汉这样的追赶者,更有重庆、沈阳、株洲等准备者。智慧城市的浪潮已经掀起,“智慧前景”徐徐展现在人们眼前。
当我们能按照交通拥堵制定出最佳行车路线驾车在城市穿行,当我们在街头闲逛时候掏出手机能在wifi热点免费冲浪,当我们在网上便能完成支付各种税费,当我们看病能通过在家挂号或者远程医疗的形式完美解决。当我们念及这些便捷,我们不得不油然而生一种感慨: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像是一个聪慧的综合体,能贴心地满足我们的生活需求,感受到科技文明带来的“智慧”享受。而这些都是“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阶段性成果。勿须赘言,智慧城市建设至今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效,市民无论在交通出行或就医上已经体验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智慧”。
建设智慧城市,是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历史机遇,也是加快信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当前态势来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要求进一步提高,既面临建设新型城镇的机遇,也面临环境资源、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居民就业等方面愈发严峻的挑战。随着近几年全国各地积极上马建设,一些症结已经显露出来。
大部分城市已经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垂直领域进行了大量投入,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往往缺乏全局部署,存在难以兼容、可扩展性差等诸多问题。建设智慧城市是城镇化的新阶段,是城市信息化的新高度。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向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建设目的不明确。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很少关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城市特点和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一些城市盲目模仿其他城市的建设模式,一些城市的建设方案偏信了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使相应工作具有了片面性。
二是建设思路不清晰。很多城市都把建设智慧城市定位为建设项目,只简单地把政府部门准备建设的信息化项目打包,既没有明确的任务和实施路线图,又没有跨部门共享和业务协同的信息机制、政策机制,只重投资,不求效果。
三是建设模式不可持续。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的认识明显不足,很多城市的建设缺乏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及相应的配套体制和法制环境,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发挥,无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智慧城市建设难以持续推进。
随着智慧城市理念的升温,国内的城市都开始探索适合自身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目前在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至少存在三种以上的思维模式,即政府主导的大中心模式,职能模块整合模式,市场需求驱动模式。因为不同的城市的现状不同、需求不同、信息化建设的起点也不相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推进模式。
住建部试点城市便是一种可行的良性举措。通过智慧城市(区、镇)的实践,从政府和市长角度,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和“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同时,各地一定要借鉴成功经验并吸取教训,按照试点先行、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局部地区、局部领域首先开展试点工作,探索满足当地需要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和发展机制,等到条件成熟时,再扩大试点范围,积极稳妥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应结合实际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层面推陈出新,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原点和归宿点,提升城市的宜居程度。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